形成抽象理想化的愿景建构抽象,德州仪器TI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课题

来源:时间: 2024-04-03

形成抽象理想化的愿景建构抽象,德州仪器TI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课题

形成抽象,理想化的愿景“建构抽象”,描述过的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计划中列出的人工智能的关键能力之一。然而,使机器形成类似于人类的概念化抽象能力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抽象和类比正是最初吸引我进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课题。当我遇到一组名为邦加德问题(Bongard problems)的视觉谜题时,我的兴趣突然被点燃了。这些谜题是由俄罗斯计算机科学家米哈伊尔·邦加德(Mikhail Bongard)设置的,他在196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13的俄文书。这本书描述的是邦加德关于一个类似感知器的视觉识别系统的提案,但该书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却是它的附录,其中邦加德为人工智能程序提供了100个谜题作为挑战。给出了选自邦加德题集的4个问题。每个问题由12个方框组成:左右两侧各6个。每个问题左侧的6个方框举例说明其具有相同的某一个概念;右侧的6个方框举例说明了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完美地区分这两个集合,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这两个概念。表示的概念按顺时针顺序分别是:大与小;白色的与黑色的(或未填充与填充);靠右侧与靠左侧;垂直与水平。图15-1中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实际上,邦加德大致按照预测的难度对这100个问题进行了排序。为了增添一些乐趣,从题集后面节选的6个额外的问题,我将在下面的叙述中给出答案。6个额外的邦加德问题邦加德精心设计了这些谜题,使得它们的解决方案要求人工智能系统具备与人类在现实世界中所需的同样的抽象和类比能力。在一个邦加德问题中,你可以将12个方框中的每一个视为一个微型的、理想化的情境:一个展示了不同的对象、属性及其关系的情境。左侧6个方框表示的情境具有一个共性(例如,大);右侧6个方框表示的情境具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共性(例如,小)。并且在邦加德问题中,识别一种情境的本质有时是很微妙的,正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就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弗伦奇(Robert French)所说的,抽象和类比都在于感知共性的微妙之处15。为发现这种微妙的共性,你需要确定情境中的哪些属性是相关的,而哪些可以忽略掉。一个图形是黑色还是白色,或者位于框中的什么位置,以及其形状是三角形、圆形还是其他,这些都无关紧要,图形的大小是此处唯一重要的属性。当然,大小也并不总是重要的,比如其他问题里,大小这种属性就是无关的。我们人类是如何快速地识别相关属性的呢?我们怎么才能让机器做同样的事情?为了给机器一些更难的挑战,相关的概念可以用一种抽象的、难以感知的方式来编码,在某些问题中,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要弄清楚什么才能算作一个概念可能并不容易,“在外面”与“在里面”中其相关对象由更小的对象(圆圈)组成,对象甚至被伪装了:人类很容易看出来这些是什么图案,但对机器而言却很难,因为机器很难区分前景和背景。邦加德问题也挑战了人类迅速感知新概念的能力,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问题中,左侧方框中的通识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它就像是具有一个收缩的或类似于人类颈部的对象,但即便你在此之前从未想到过任何与之类似的对象,你也能在问题中快速识别出来。


电话

185 0303 2423

微信

咨询

置顶